设为首页    |    收藏我们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苏州市五洋文化礼仪有限公司 > 新闻资讯 > 中新苏州工业园: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促区域性共同发展
中新苏州工业园: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促区域性共同发展
苏州市五洋文化礼仪有限公司   2015-08-04 16:17:17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今年是中国与新加坡建交25周年,作为中新两国政府共同发展的合作项目——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也迎来第21个年头,如今的苏州工业园已成为城市与工业发展的典范,从一片农田低洼地到建设成为一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城区,它是如何升级改造的?当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朝向“创新”发展时,它又是在新起点上如何转型升级的?

       苏州工业园区在建立之初就设计出了一套独特机制,一个“协调理事会”和一个“工作理事会”,中新两国在每年的联合协调理事会上都要开一次专门讨论园区发展的会议,作为园区开发主体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林敬文说:“中新苏州工业园区本身的血统就不一样,它是一个‘跨国婚姻’,它有两个家族,一个是新加坡,一个是中国,跟其他工业园区有些不一样,每年两国最高领导人见面讨论园区的发展,然后为下一年度制定一些新的目标,同时这个机制也可以为苏州工业园区提供机遇,让它可以争取到一些新的政策,让园区有这种先行先试的机遇,来推动园区的创新发展。"

       园区企业的成长除了依靠中新两国政府的政策扶持,还要依托于园区这个发展平台的健康环境,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新的概念出来。建立之初之所以取名“工业园“,是因为刚开始工业园里只有制造业到后来有了独墅湖高教区及苏州大学的入驻、研发团队随之加盟;生物纳米技术也进入了园区,就有了国际科技园、生物纳米园、创业产业园、中新生态科技园、综合服务区、物流园、贸易加工区等等,现在又有了国家自主创新综合区,对此林敬文解释说:“园区本身大环境就一直在提升一直在变化,随着园区大环境的变化就会有想要的产业导入政策,产业就进来了,刚刚提出的‘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也是一个新的概念,未来5年要执行,这个框架一出来,比如说跨境人民币业务、金融创新、包括接自主创新、万众创新,这些新的理念通过这些机制成功地迎到苏州来,就会产生新兴产业,利用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就会到园区这边来做大做强。”

       中国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同时新加坡也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随着中新两国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金融领域也开始了创新,例如成立人民币清算中心、跨境人民币业务等等,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园区到新加坡进行人民币贷款;还可以通过境外人民币到国内投资的额度(RQB)来国内投资,园区可以作为中国企业的跳板,使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变成国际化的企业,林敬文说:“通过苏州工业园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个很好的平台、一个跳板,通过苏州到新加坡,再通过新加坡到东南亚、亚太,新加坡就成为一个基地、桥头堡,中国企业就可以在新加坡立足,新加坡可以为企业发挥法律优势、金融优势、国际人才优势、中国企业可以可用这些优势。变成倒过来的一种中新两国的合作,以前是新加坡企业到苏州来,现在是中国企业到新加坡去。”

       2013年中国科技部与新加坡贸工部签约,在园区共同建立“新加坡-中国苏州创新中心”。中新两国的合作经过从前以制造业、外资招商为主,转型升级为创新为主,使得中新合作有了新的内容,新的内涵,升级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科技发展局副局长虞吉强说:“双方合作建立了的一个创新平台,不仅面向新加坡的一个国家的创新资源,而是面向全球的合作资源,使得这些创新资源能够来到工业园区,有实在的创新内容,围绕(纳米技术、生物医药、云计算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联合实验室在人才的引进、项目推进以及产业化市场上的共同探索、科技金融等方面共同的支持,探视和尝试直接的项目孵化、推进中新两国合作的机制体系的合作,形成一个共同推进创新驱动来、推动区域发展。”

       随着园区带动中新两国的密切合作与发展,中新两国的差距也在逐年缩短,达到了可以彼此相互学习的新阶段,从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新加坡也从园区找到了自身需要学习、借鉴和改善的地方,林敬文说:“新加坡企业或者新加坡政府应该向园区学习或者借鉴园区的新兴产业这一块,包括大众创新、创业等等,因为新加坡一直在鼓励一些微小企业,甚至是年轻人去创业,但是新加坡规模比较小,已经做了很多年,效果不是很好,新加坡人除了借鉴以外,如果有胆识和魄力,还可以到中国来、到园区来,利用这边的优势,就像中国企业到新加坡达到它的发展目标一样。可以考虑到园区来,利用这边的政策优势,达到他们的目的。新加坡政府已经开始通过一些政府机构带动鼓励新加坡的一些年轻人到中国来发展,例如现在园区有一个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已经有10多家新加坡企业在这里孵化,协助他们在中国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