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我们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苏州市五洋文化礼仪有限公司 > 新闻资讯 > 全产业链演绎“进化论”——从苏州“单打冠军”企业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成效3
全产业链演绎“进化论”——从苏州“单打冠军”企业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成效3
苏州市五洋文化礼仪有限公司   2016-05-16 10:38:41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面对新技术、新业态加速迭代,全球产业大幅“变阵”,“单打冠军”企业作为行业“头雁”,乘势而上,纷纷抢位价值链高端。苏州“单打冠军”企业通过纵向整合、横向集聚、跨界融合,不断提升产业能级,演绎着独特的产业“进化论”。
  纵向整合:贯通产业“上下游”
  减少无效供给,提升发展能级
  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是电池,而电池的核心是材料。龙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攻克了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等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的核心技术,实现了电池核心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同时拥有这四项技术的高科技企业之一。近期,龙能科技在下游应用企业苏州金龙客车的需求牵引下,双方联合开发的磷酸铁锂快充混合动力电动公交车正式下线,该车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快充技术,无需大面积充电场地,充电成本降低,电池寿命大幅延长。
  龙能科技董事长黄碧英说,通过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合作和资源整合,有效规避了企业研发的无效性,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方向更为明确。“苏州工业园区有电池材料研发制造企业,有电机、电控及总成技术企业,也有整车组装企业,把这些上下游企业连接起来,新能源产业就能上升到更高的发展能级。”黄碧英说。
  近年来,苏州的“单打冠军”企业积极推动产业链重构,加速行业价值再分配,从“内部整合”走向“外部串联”,不断延伸产业触角。光电线缆龙头企业亨通集团打通光棒、光纤、光缆、光器件四大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光伏领军企业阿特斯集团涉足硅片、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他应用产品、光伏电站,实现“全要素”生产。
  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全球价值链进入新的大调整、大重塑周期,苏州企业应抓住机遇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充分利用外部的科技、人才等高端创新资源,实现地位攀升。《中国制造2025苏州实施纲要》已明确提出,未来我市将着力提升做强新一代显示、钢铁、化纤、汽车及零部件、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光伏、光电通信、集成电路、轨道交通、电梯、智能装备等11条优势产业链。到2025年,将培育形成10条年产出超过1000亿元的新兴产业链。
  横向集聚:构筑产业“生态圈”
  聚合供给资源,打造“分享经济”
  一片2英寸的氮化镓晶片可以生产出1万盏亮度和寿命为节能灯10倍的高亮度LED照明灯,也可以制造出5000个平均售价在100美元以上的蓝光激光器。   氮化镓被誉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全球微电子及光电子行业“炙手可热”。如今,这一尖端产业加速“集结”,国内氮化镓领域的所有“千人计划”专家全部在苏州工业园区集聚,共同攻坚关键技术难点,奠定了园区在高质量氮化镓衬底材料、大尺寸硅基外延技术、高功率密度芯片工艺方面的世界一流地位。 跳出“圈子”,常常是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生存之道。但是在苏州工业园区,大批纳米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纷纷跳进了一个“圈子”,即园区为这些企业构筑的“产业生态圈”。 苏州纳微科技公司就是这个“生态圈”的受益者。该公司是纳米微球研发生产的“单打冠军”,其开发的微球种类全球领先,占领东南亚80%的市场份额。在公司创始人江必旺看来,纳微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与产业集群效应分不开。“企业所在的生物纳米园内就有几十家企业成了我的客户,有的仅仅相隔一条马路,为双方降低了交易成本。”这样的“聚合效应”,让苏州“智造”的纳米微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集聚共生。
  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希军认为,苏州工业园区正形成全球最大的纳米技术产业社区,在纳米新材料、纳米光电、微纳制造、纳米生物医药等领域涌出了一批“单打冠军”企业,这些企业之间已不仅是产品上下游供需关系,而是创新链、投资链、服务链、人才链等产业核心资源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从现代区域产业形成发展来看,产业中的龙头企业起主导作用,并通过产业链延伸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发展,产业链中的配套企业壮大,既可裂变出新的龙头企业,又促进了其他龙头企业发展和聚集。放眼苏州,由“单打冠军”企业辐射带动的产业集群“星罗棋布”,昆山传感器产业集群、常熟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张家港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吴江电梯产业集群等12个江苏省级特色产业集群迅速壮大,企业“连点成片”增强了整体竞争力,形成独特的产业“分享经济”。
  跨界融合:
  塑造产业“高智能”提升供给效率,拥抱“工业4.0”
  “2013年,车间有2000多名工人,如今只剩下三分之一。”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沈月其说,莱克一个高速电机智能生产车间就“上岗”了46台机器人,车间劳动力生产效率提升了60%。“按照一台机器人20万元算,智能化投资一年多就能赚回来。”目前,苏州已有16个车间被评为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吴江区经信委提供的一份智能机器人应用调研报告显示,区内40家重点企业拥有机器人1759台(套),总投资9.4亿元,替代了6967名工人,每万名工人拥有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341.3台(套),已超过德国270台(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苏州制造企业对智能化、信息化的迫切需求,触发了“工业4.0”热潮,一批智能机器人研发企业乘势加快产业融合步伐。生产工装夹具起家的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几年前就开始投入智能化装备的研发和集成应用,现在的客户大多是微软、谷歌、华为等知名公司。今年,博众精工研制的全流程数字化成套生产线等16套智能装备被认定为江苏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相关调研数据显示,苏州目前已拥有超过200家自动化集成商,56家智能设备制造商和技术服务商纳入全市智能制造支撑体系,智能机器人与传统制造的“跨界”融合正精彩上演。
  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苏州工业经济总量大、体系较为完善,具有发展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同时,我市已进入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严峻挑战,这些都迫切要求企业不断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单打冠军”企业应先人一步抢占“工业4.0”风口。该负责人表示,苏州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大力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智能制造全面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