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我们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苏州市五洋文化礼仪有限公司 > 新闻资讯 > 凝聚众智 创新区跑出创新“加速度”
凝聚众智 创新区跑出创新“加速度”
苏州市五洋文化礼仪有限公司   2018-03-26 10:19:08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18年才开始不久,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专家们已经把市级乃至省级的重量级奖项拿到了手软。2017年度苏州市科学技术奖、苏州市科技合作贡献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各类成色十足的奖项被悉数收入囊中。近日,又有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创新区6名专家获评国家第14批千人计划。至此,科教创新区累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23人(其中含“创业千人”43人、“外专千人”2人)、江苏省“双创”计划141人、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198人、园区金鸡湖双百人才748人。以51.85平方公里的规划总面积,囊括如此多的专家,科教创新区这片超高“亩产值”的土地令人惊叹。
  一平方公里会聚63位“千人计划”专家
  在科教创新区,有个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圈内大名鼎鼎的“B村”——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取“生物”之意,全名为Bio?BAY。截至目前,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已聚集了460余家高科技研发企业,形成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产业集群,成为近10000名医药研发高端人才集聚、交流、合作的创新社区。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区区一平方公里的“B村”,竟然驻扎着63位“千人计划”专家。正因为具备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一批世界知名的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在“B村”加速成长。信达生物、康宁杰瑞、基石药业、亚盛医药……个个都是在行业内响当当的品牌。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亚盛医药董事长、“千人计划”专家杨大俊作为创新企业的代表,接受了央视财经频道采访,畅谈政策推动下的创新加速。亚盛医药位于“B村”的全球研发中心已于去年6月落成。目前,已经有7个抗肿瘤、乙肝等领域的产品在中国进入了临床阶段,同时有5个品种在美国进入了临床阶段,并计划今年实现公司上市。
  在“B村”,创新孵化的“加速度”已然成为了“新常态”。  生物医药产业园经常会传出“研发企业与知名药企达成合作协议”、“产品获批临床”或“提交临床申请”、“完成千万甚至上亿的融资”的喜讯。
  一所小学囊括144名博士家长
  科教创新区内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学,居然有144名博士家长,这不是段子。去年,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的“博士爸爸工作站”成立了,一组惊人的数据也随之揭开,96位博士爸爸、48位博士妈妈,男女博士一共144名,还有一名小朋友的家长双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学城”。漫步在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绿荫葱茏的仁爱路上,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各大中外知名高校汇聚在这条不足一公里的道路上,低调又庄严。你会发现,这里的高校之间鲜少有高耸的围墙隔断,更多的是自然的相互融合,与创新区开放包容的氛围契合。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有29所中外知名高校,12家国家级研究所以及6所职业院校。在校学生规模7.85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近2万人。
  筑好巢引凤来 让种子结出果实
  撒下种子,怎样才能结出果实,如何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
  自去年底园区开展优化管理体制改革以来,科教创新区明确工作思路,优化内部管理机制,聚焦产业,集聚资源,持续提升区域创新浓度。
  今年1月29日,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苏州)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在科教创新区开幕。南澳大学被QS世界大学排名评定为五星级大学,此次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苏州)科研成果转化中心的落地,成为南澳大学和中国的第一次落地合作,并将为科教创新区带来一批即将产业化的项目,更好地将南澳大学的知识产权在园区逐步进行转化或交易,也将服务苏州当地的优秀企业在澳洲拓展业务、资源对接和成果转化。
  近年来,科教创新区以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为依托,强化科教协同创新,大力推进“校际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激励机制,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衔接。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政府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
  对此,科教创新区已抢抓机遇,做好了谋划布局。“今年,创新区将实施科研院所生根计划,推动中科院计算所、自动化所、生化细胞所本地化发展。”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科教创新区党工委书记丁立新对记者说,今后将持续提高入驻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打造一批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全力提升区域人才供给能力。



记者 朱琦
《苏州日报》2018年3月26日